剛看完電影版《告白》,便迫不期待把原著小說買回家拜讀,因為電影絕大部分是以充滿速度感、節奏感的耽美畫面來呈現,較少角色內心的剖析,我希望從原著裡面獲得更多電影沒有描繪的內容。不過,已經產生了『先入為主』的觀念,所以會覺得小說有點沉悶單調。我並不是因為喜歡導演『中島哲也』的敘事手法,而是在觀賞電影的同時,被驚悚的劇情震懾住,儘管充斥著血腥的場景以及狂亂的氛圍,卻可以讓人在灰暗的冷色調世界中,感受到濃烈又滾燙的情感。不僅如此,電影版後勁真的很強,就像在純白的牛奶注入鮮血一般,角色們的無奈、悲痛、驚恐、殘酷……等等糾結的思緒,逐漸在我的腦海發酵、擴散,雖然無法認同,卻深深惋惜和難過。






《告白》這種沈重陰鬱的題材,交由中島哲也改編,似乎有一點違和感,畢竟中島哲也的風格以華麗歡愉居多。可是,《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》不也是一場悲劇嗎?中島哲也照樣能結合歡樂的歌舞場面,用極為戲謔、誇張的手法詮釋女主角悽慘的際遇。因此,中學女教師為愛女復仇的『震撼教育』、『生命課題』,當然也可以作為中島哲也的創作題材,他甚至將人性最懦弱、狡詐、冷血的一面,用有趣的方法變成一種娛樂。即使沒有特別偏愛中島哲也的作品,但《下妻物語》絕對能夠排進我喜歡的電影前幾名。同樣洋溢著青春氣息,《下妻物語》既夢幻又可愛,《告白》只見一群披著純真外衣的小惡魔,恣意、霸道地欺壓弱者。中島哲也強調美學、藝術與創意的運鏡,常常迷眩我的視線,一幕幕電影構圖如果按下暫停鍵,都會成為撼動人心的攝影照片。






湊佳苗(湊かなえ)無疑是2009年日本文壇最亮眼的新人,《告白》成熟洗練的文筆,縝密細緻的布局,一點也不像初試啼聲之作。小說以六篇獨白/告白,拼湊出一則殺人案的真相。明明大家描述的是同一件事,可是角度和立場截然不同,被害者母親、加害者母親、兇手少年A、兇手少年B、同班女同學,每個人都在陳述自己的委屈、不滿,平靜的告白遠比吶喊更具衝擊力。要把這部小說影像化,我認為需要極大勇氣,雖然聳動的內容,相當富有戲劇張力,可是小說全部採第一人稱撰寫,如何將獨立的告白流暢地串連在一起,大大考驗導演的功力。如果不是先看了中島哲也改編的電影版,我應該會更喜歡小說才對,尤其是森口老師終極復仇手段,她不動聲色、一步步將獵物引進陷阱,使少年A、B承受比死還痛苦的折磨,嚐到跟自己同樣失去親人的滋味,實在太高明、太駭人了!






那些13歲少男少女的煩惱,在我看來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,他們彷彿『幼稚』與『自我中心主義』的集合體。越來越多小說和戲劇上演青少年犯罪的故事,我們的社會生病了嗎?光怪陸離的現象,大家似乎司空見慣,物質生活富裕的一代,為何心靈如此空虛貧乏呢?教科書並不會教導我們-「殺人是不對的行為」,因為這是身為一個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良知,但片中的孩子渾然不知,他們扭曲的價值觀,比森口老師的復仇更令人不寒而慄。《告白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『母愛』的描寫,一位是替女兒血腥復仇的母親、一位是盲目溺愛兒子的母親、一位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拋棄兒子的母親,她們的所作所為,其實無法輕易做出評斷,因為早已超越常理和法律層面,爭論到最後仍然無解,只能說母愛給人帶來幸福,卻也可能招致毀滅。






至於演員的部份,松隆子這回演技大突破,觀眾對她讚譽有加。光憑小說的文字敘述,很難想像森口老師的模樣,我可以聽見她不帶任何情緒起伏的告白,卻看不清她的面貌,透過松隆子的演繹,森口老師的形象得以鮮明完整,而且她大哭大笑的橋段,皆賦予森口老師些許『人味』,缺少情感宣洩的話,森口老師純粹只是復仇的大魔王。反觀木村佳乃的角色,完全跟書中吻合,簡直就像替她量身打造般合適!女人的歇斯底里使人嫌惡,但我不討厭那樣的木村佳乃,她扮演的母親兼具優雅賢慧的氣質以及愚蠢瘋狂的行徑,跟童星的對手戲亦十分精彩。岡田將生飾演白目熱血教師,表現中規中矩,或許是他過於頻繁出現在最近上映的電影裡,因此現在看到他就忍不住感到厭倦。1年B班的學生群,我只知道三吉彩花,還是前陣子看了《熱海的搜查官》才認識的,對其他孩子都沒什麼印象,藉著《告白》的轟動、賣座,他們正要開始嶄露頭角,真令人期待!






By 雪奈 2010/11/1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雪奈日劇部屋 的頭像
    雪奈日劇部屋

    雪奈日劇部屋

    雪奈日劇部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